用心记录时代光影,倾情演绎世间万象。
Carefully record the light and shadow of the times,
and passionately interpret the myriad phenomena of the world.
现在做视频营销的企业越来越多,一部拿得出手的企业宣传片,早就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品牌传播的“必需品”。但想做出真正专业的片子,光有想法不够,得把从前期策划到后期交付的每一步都摸透。这篇内容是我们团队做了上千部企业宣传片后,总结的实操要点,每个环节都结合了实际踩过的坑和攒下的经验,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。
好多项目一开始就卡壳,不是创意不够,是定位没搞明白。比如客户说“要做个宣传片”,你得追问:是想让看的人觉得品牌靠谱(提升形象),还是看完就想了解产品怎么用(功能展示)?是给投资人看,让他们觉得公司有前景,还是给终端消费者看,让他们愿意买东西?
这些定位完全不一样,举个例子:给投资人看的片,得重点放数据、团队实力、市场规模;给消费者看的,就得讲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,用起来多方便。定位错了,后面拍得再好看也白费。
脚本是片子的“施工图”,写的时候得盯着观众的注意力走。我们总结了几个实战里验证过的要点:
开场必须“抓眼”:现在人刷视频,3秒划走是常态。开头要么用冲击力强的画面(比如企业标志性场景、产品核心功能特写),要么用一句戳痛点的话,别慢悠悠铺垫。
核心信息别藏着:片子前30秒一定要把最关键的信息抛出来——比如“我们是做什么的”“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”“和别人比我们好在哪”。别等观众看到1分钟了,还不知道你想讲啥。
每个画面都要“有用”:别为了好看拍一堆空镜头。比如拍员工办公,不是随便拍几个人敲键盘就行,得体现“高效”“专业”——可以拍员工和客户视频沟通的专注表情,或者团队讨论时的热烈氛围,每个画面都要服务于你想表达的点。
解说词要“说人话”:别堆砌专业术语,比如别讲“我们采用SaaS模式实现云端协同”,改成“你在手机、电脑上都能随时用我们的系统,数据实时同步”,这样不管是谁都能听懂。
有些小公司想省成本,让摄影师兼导演,让助理兼场记,最后片子出来节奏乱、镜头衔接不上,反而浪费钱。一个完整的拍摄团队,至少得有这几个角色:
导演:相当于“总指挥”,得把脚本里的创意落地,把控整个片子的叙事节奏——比如哪个镜头该快剪,哪个镜头该慢推,演员该怎么表现,都得导演定。
摄影师:负责“拍得好看”,不仅要会用相机,还得懂构图、光影——比如拍产品,得知道从哪个角度拍能突出质感;拍企业大楼,得选什么时间段的光线拍出来更大气。
灯光师:别以为有自然光就行,很多时候室内拍出来暗乎乎,就是没布光。灯光师能塑造画面的层次感——比如拍人物采访,用侧光突出面部轮廓,避免脸平得像纸;拍产品,用柔光打亮细节,避免反光。
场记:负责“记细节”,比如这个镜头拍了几条,每条的序号是多少,演员的手势、道具的位置有没有变。后期剪辑的时候,全靠场记的记录找素材,不然素材堆成山,根本没法剪。
不是非要租最高配的相机,得看你的需求。比如预算有限,又只是拍个基础的企业介绍片,用主流的全画幅相机(比如索尼A7M4、佳能R6)就够了;如果客户要求拍4K、大场景,再考虑更高端的机型(比如RED、ARRI)。
摄影机:重点看三个点——画质(是不是4K,低光下拍得清不清)、色彩科学(拍出来的颜色是否接近真实,后期好调色)、操作便捷性(比如户外拍,相机能不能快速调参数)。
镜头:别只带一个镜头,至少得备三个焦段——广角(拍大场景,比如企业园区、会议室)、标准焦段(拍人物采访、产品中景)、长焦(拍特写,比如员工操作设备的手、产品的细节)。
录音设备:声音比画面还重要!如果声音模糊有杂音,观众立马就不想看了。至少得备领夹麦(拍人物采访用,别用相机自带麦克风)、无线麦克风(拍户外场景用,避免有线绕线),条件允许再带个挑杆麦,收环境音更清晰。
我们之前有次拍外景,到了现场发现相机电池没充满,耽误了2个小时,还让客户等得不耐烦。所以拍摄前一天,一定要做好这些事:
设备全检查:相机、镜头、灯光、麦克风,每个都开机试一遍,看有没有故障;存储卡格式化,避免存满了拍不了。
备足“备用件”:电池至少备3块以上,存储卡按拍摄量多带2张,灯光的电源线、麦克风的连接线都备一根备用的——现场出问题,有备用件就能及时救场。
和客户“再确认”:拍摄场地的位置、能拍的区域、有没有需要提前协调的(比如拍车间,得确认当天车间是否生产),拍摄时间是不是和相关人员(比如出镜的员工、领导)约好了——别到了现场才发现“要拍的人不在”“这个区域不让进”。
每个镜头多拍几条:哪怕第一条看着不错,也再拍2-3条备用。后期剪辑的时候,可能会发现第一条的演员表情有点僵,或者镜头有点晃,多拍几条就能有选择的余地。
构图别乱拍:记住“三分法则”——把要突出的主体(比如人物、产品)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,而不是正中间,这样画面更有层次感。比如拍人物采访,把人物的眼睛放在画面上方三分之一的位置;拍产品,把产品放在画面右侧三分之一处,左边留空,显得不拥挤。
参数别乱调:同一个场景的拍摄,相机的ISO、白平衡、光圈这些参数尽量保持一致。如果一会儿调亮,一会儿调暗,后期调色的时候很难统一,画面会显得很杂乱。
后期不是拿到素材就开始剪,得按流程来,效率才高:
素材整理:先把所有拍摄的素材按“场景”分类(比如“车间拍摄”“办公室拍摄”“人物采访”),每个素材标上序号和内容(比如“车间-产品组装-01”),这样找素材的时候不用翻来翻去。
粗剪:把整理好的素材按脚本的顺序拼起来,不用管细节,先搭好片子的整体结构——比如开头放什么画面,接着讲什么内容,结尾怎么收尾,确保故事线是通的。
精剪:在粗剪的基础上细化,比如调整镜头的时长(哪个镜头该留3秒,哪个该留5秒),剪掉多余的画面(比如演员说话的停顿、镜头晃动的部分),让片子的节奏更流畅。
调色:统一整个片子的色调。比如想让片子显得专业大气,就调冷色调;想显得温馨有亲和力,就调暖色调。别每个镜头色调都不一样,看着会很跳。
混音:把解说词、背景音乐、环境音平衡好。解说词要清晰,不能被背景音乐盖过;背景音乐的音量要适中,在画面抒情的时候可以稍大,在讲关键信息的时候要调小;环境音(比如车间的机器声、办公室的键盘声)可以少量加一点,让片子更真实。
画面抖动:如果拍摄时没带稳定器,后期可以用软件(比如Pr的“变形稳定器”、DaVinci Resolve的“稳定器”功能)处理,不过效果有限,最好还是拍摄时就用稳定器。
光线不足:画面暗可以用调色软件提亮度,但别提太高,不然会有噪点。可以先调“曝光”,再调“阴影”,把暗部的细节拉出来,最后用“降噪”功能处理噪点。
杂音干扰:如果录音有杂音(比如电流声、环境噪音),可以用Audition软件的“降噪”功能——先选取一段只有杂音的音频,做“降噪采样”,再把整个音频的杂音去掉。
交付给客户的成片,格式、分辨率这些得按行业通用的来,不然客户拿到用不了:
视频格式:优先用MP4格式,编码选H.264——这种格式兼容性好,不管是在电脑上看,还是传到网上,都能正常播放,文件体积也不算大。
分辨率:一般做1920×1080(1080P)就够了,如果客户有特殊要求(比如要在大屏幕上播放),再做3840×2160(4K)。
帧率:国内用25fps,国外常用30fps,提前和客户确认好,别搞错了。
项目完成后,这些文件一定要存好,说不定客户后面要改片子,或者要做其他版本:
原始拍摄素材:就是相机拍出来的没处理过的素材,别删,存到移动硬盘里。
工程文件:剪辑软件(比如Pr、DaVinci Resolve)的工程文件,要和素材对应好,标上项目名称和版本(比如“XX企业宣传片-最终版-工程文件”)。
成片文件:除了给客户的MP4格式,最好再存一个无压缩的格式(比如MOV),方便后续修改。
音乐授权文件:如果用了有版权的音乐,一定要把授权证书、购买记录存好,避免后期有版权纠纷。
做片子前,得把成本拆解清楚,避免超预算。主要成本有这几块:
设备租赁费用:相机、镜头、灯光、稳定器、录音设备这些,按天或按项目租,不同档次的设备价格差很多,比如RED相机比索尼A7M4贵一倍以上。
人员劳务费用:导演、摄影师、灯光师、场记的酬劳,按天算或按项目算,经验丰富的人员比新手贵,但能保证质量。
后期制作费用:剪辑师、调色师、配音员的费用,如果需要做特效(比如三维动画),费用会更高。
音乐版权费用:别用网上随便找的“免费音乐”,容易侵权。正规的音乐平台(比如网易云音乐版权库、 epidemic sound)按首或按年收费,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。
设备选“性价比高”的:不是越贵越好,比如拍1080P的片子,用索尼A7M3比用RED便宜,画质也够了;如果自己有相机,能省一部分租赁费用。
拍摄周期别拖长:拍摄天数越多,人员和设备的费用越高。提前把拍摄计划排细,比如一天拍3个场景,别一天只拍1个,能省不少钱。
前期准备做足:比如脚本提前和客户确认好,别到了拍摄现场才改;演员提前排练,别拍的时候反复NG。准备越充分,拍摄越顺利,越不容易超支。
过度追求特效,忽视内容:有次客户要求加很多三维动画、粒子特效,结果片子看起来花里胡哨,核心的产品优势反而没讲清楚。特效是辅助,内容才是核心,别为了炫技丢了重点。
片子太长,重点不突出:很多企业想把所有业务都塞进片子里